生命是一次美好的旅程,或為人師,或為人母,不同的角色,同樣的責任心,她們為自己負責,為學生負責,為孩子負責,堅持不懈的步伐,如同一棵不會停止生長的樹,每時每刻都張開雙臂,迎接每一段旅程,每種角色帶來的感悟,不斷地擁抱自己的成長!

襄陽市三十八中幸福校園讀書體會系列報道:
張繼普:用成長的眼光看學生
這幾天讀了《看見成長的自己》的三.四章,主要講了取得成功的真正要素和冠軍思維,特別是第三章主要講述了思維模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看后深受影響,在我的教學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年級組長的身份讓我碰到學生的不適宜,就想教育。今天下午剛到校,我突然注意到她的那條短裙:對于學生來說,那條裙子實在太短了些,不合宜。我叫住她,微微一笑,“黃徐朵朵,你很可愛,只是明天重換一下服裝好嗎?”她愣住了,也許是看到我的笑容,那不帶任何責備的笑容讓她終于釋懷了,她點了點頭,轉身離開。“等等,”我朝她非常真誠地笑了笑:“老師的冒然,你會生氣嗎?我相信你能做的更好。”她轉過身,又愣住了。“沒事的,我知道了。”活脫脫的身影離開了我的視線。要是以前我肯定會板著臉孔狠狠地訓斥她一頓,最后落個學生難以接受的結果。
如果老師沒有告訴學生,他對所有人都有很高的期待,那么班級就會分化成截然不同的兩組:一組認為“我能做到”而另一組則認為“我做不到”。這種差異不是由家庭教育水平、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生活的社區決定的,而是由學校文化決定的。比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嘮叨:“這些孩子不能……”這樣的教師認為大多數孩子永遠不會成功,還列出了很多困難: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缺乏家庭關愛,無家可歸。學生能感覺到老師的不信任,他們希望實現老師的期待,可是他們做不到。無論教師是否表明對學生的期待,學生都會受到影響。我們欺騙不了孩子。他們比成人更能理解肢體語言的含義,他們能感受到大人的言行不一。老師的行動傳達的含義往往比語言更準確。如果教師的使命是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那么我們必須通過一切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相信他們能做好。
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我們的學生能做的更好,那么我們的教育也將有新的突破。